5月17日至18日,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。在“主题讨论十二:普惠金融促进包容共进”上,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普惠金融的见解,并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议。
六方面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
什么是普惠金融?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,2015年末国务院发布了《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,其中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内涵做了界定,那就是“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,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、有效的金融服务”。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到,小微企业、农民、城镇低收入人群、贫困人群和残疾人、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。
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、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认为达人配资,在AI时代,金融发展秉持共同发展、分享的逻辑,其普惠共融体现在多目标一致,即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、产业链中链主目标与链群目标、企业目标和个人家庭资产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。
什么是成功的普惠金融?“成功的普惠金融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要取得明显进展: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、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、金融服务乡村发展更加有力、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、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有力和普惠金融配套机制更加完善。”彭立峰补充道。
王忠民进一步表示,从社保基金机构投资者身份的角度看,普惠的第一要义就是管理好受益人的养老金,以收益率高、风险低、长期可持续为目标,为受益人在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,提供较强的财务支持。
破解弱势群体信贷难题
针对上述中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,彭立峰介绍,对于中国的一些弱势群体,比如青年女性、老年人以及小微企业在信贷方面达人配资,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、金融机构和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作用。
在货币政策方面,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支农支小再贷款,地方法人银行在向小微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后,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支持。
在信贷产品方面,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,并且不断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,降低贷款门槛,提高贷款额度,支持女性青年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,支持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小微企业融资。
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,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,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,通过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、尽职免责、绩效考核方面作出一些改革,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方面能有一些差异化的安排。同时,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手段,提升精准获客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。
在相关的配套制度方面,彭立峰强调,在信息共享方面,金融机构要和税务海关、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共享,这样可以利用AI技术对信贷客户进行更精准画像。在相关配套制度多方面相互配合下,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。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59.5万亿元,相当于2014年末的3.9倍,在企业贷款中占比从30.4%提高到37.5%,增加了7个百分点。
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
普惠金融致力于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广泛群体,但在服务下沉过程中,消费者易因信息不对称、专业知识匮乏陷入风险。在讨论环节,彭立峰还分享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消费者保护领域所推行的系列举措。
彭立峰表示,一是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,建立金融教育、普惠金融、金融消费者保护“三位一体”制度;二是强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,以青年、老年人、农民和残疾人重点群体的实际需求和重点问题为导向,科学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,大力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稳妥推进金融基础教育基地建设试点工作,推动形成线上和线下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新格局;三是完善金融纠纷的化解机制。主要是压实金融机构投诉处理主体的责任,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的咨询渠道,统筹推进金融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,从而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能够实现比较全面的保护。
普惠金融联盟(AFI)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徐淑贤表示:“金融的包容性、普惠性对于世界所有的角落来讲都很重要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达人配资,都需要相互学习、相互借鉴。”
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